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23年第22期

发布时间:2023-06-30 信息来源:秘书工作 浏览次数: 【字体:

百年备受推崇,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如,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勉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千百年来,屈原备受推崇,那么屈原的可贵之处在哪呢?

兢兢业业  公忠谋国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楚国王室的同姓贵族,战国中晚期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著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屈原天资明敏,早年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古典教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之道,精于外交之术。担任楚国左徒时,他上陈治道以辅君,参与国是;下修典章制度以治民,令行禁止;同时,妥帖应对朝聘事宜,巩固楚齐邦交,外交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这些都得到了楚怀王的充分肯定。

屈原的优异表现却惹来了同僚的嫉妒。当时屈原正在起草法令,上官大夫想抢夺过来,据为己功,遭到拒绝后,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居功自傲,有违忠顺臣子之道。楚怀王未对谗言加以辨析,就疏远了屈原。

秦国对楚国觊觎已久,用张仪计,使齐楚绝交。楚怀王醒悟后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结果大败,汉中地也被秦占领。公元前311年,秦国为消弭楚国抵抗意志,主动提出退还汉中部分地区。楚怀王愤恨张仪,表示不要汉中地,要张仪。于是秦把张仪交给了楚国。张仪抵楚后,重金贿赂用事大臣靳尚和楚怀王宠姬郑袖,楚怀王又鬼使神差地释放了张仪。这时屈原刚出使齐国回来,责问楚怀王为何不杀掉张仪。楚怀王后悔,但张仪已经跑了。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8座城池。秦挟战胜之威,要求楚怀王前来会见。屈原劝阻此行,指出:“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楚怀王不听,果然入秦境后,被扣留。秦国想以此要挟楚国割让战略要地巫郡、黔中郡,楚怀王没有同意。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抑郁而终。

即位的楚顷襄王更是不济事,迎娶秦妇,腆颜事仇,并用曾经劝楚怀王入秦的子兰为令尹。不久之后,子兰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进谗言,导致屈原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再次伐楚,攻占了郢都,焚烧了楚国先王陵墓,顷襄王退保陈地,楚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眼见故国山河破碎,自己无力改变,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为纪念屈原,后人在他投水殉国的五月五日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奠他,这后来成为端午节的一个重要风俗。

爱国情怀  忠贞不渝

屈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坚决的抗秦派,他并不反对大一统,只是希望自己的母国楚国能够肩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楚国是当时疆域最为广阔的国家,文化昌明,本土人才众多。根据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分析,楚国如果选择合适的地缘发展战略,将很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末,率先起事的陈胜、吴广和后来执天下之牛耳的项羽、刘邦均为楚人,这从侧面也印证屈原的理想和王夫之的设想并非无稽之谈。但不幸的是,“楚怀王是一位虚荣心很重、浅薄无定见而又妄自尊大的人”,重用佞臣,疏远贤良,不仅自己沦为阶下囚,还败坏了楚国数百年基业。对此,屈原悲痛愤懑、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屈原不到其他国家去尝试一番?在他看来,“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士人国家意识淡薄的时代,大批游士周游列国以图实现理想,甚至出现了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但屈原既不愿意随波逐流、和光同尘,更不愿意去异国求取卿相。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白起伐楚后,屈原万念俱灰、自沉而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眷念故国,希望有一天楚国君主能够幡然觉悟,“踵武前王”,改变末世风俗,使国家强大。

经世价值  彪炳史册

屈原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经世智慧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一个崇尚征战杀伐的“混浊世界”中,屈原推崇德政。屈原虽为楚国人,但并没有被楚文化所局限,而是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非常仰慕帝喾、尧、舜、商汤、周武王等前代圣王,对五霸之首齐桓公也推崇有加。屈原作品中多次提到“仁义”思想,如《离骚》中“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怀沙》中“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这与孔子“为政以德”、孟子“行仁政”的思想可谓一脉相通。为此,王逸、刘勰、戴震等学者充分认可屈原作品“依托五经以立义”,“取熔经意”,“其心”“其学”“其立言旨要”达到“归于至纯”的境界。屈原的作品已经超出单纯文学作品的范围,而表现出非常高的思想性。

屈原作品中也贯穿着深沉的爱民思想,“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等诗句,无不体现出深切的关心民瘼和挽救民生疾苦的愿望。除此之外,屈原还是一个顺应时代的政治改革家。在《离骚》《惜往日》等篇章中,他追忆当年受楚怀王信用时,受命变法,“明法度之嫌疑”,初步达到了“国富强而法立兮”的目的。

屈原忠贞爱国、心系百姓、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中。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立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志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