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务公开>文件规定>详细内容

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4-10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办发〔2017〕7号

各区县(市)委和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和西湖、西洞庭管理区,市直和中央、省驻常各单位:

《常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10日

 

常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发展、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指南,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统筹和导向作用,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年起步:2016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中期见效:到2018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指标和任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重点工程项目按计划推进。  

五年完成:到2020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建成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三个迈进”、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智慧健康美丽现代幸福新常德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实施原则

(一)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规划纲要》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将指标体系、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分解到各区县(市)(含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和西洞庭管理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下同)和各有关部门,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二)系统监测,科学评估。坚持单位监测自评、公众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估的方法,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分步实施,定期考评。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市发改委报送上一年度目标任务实施情况自评报告,作为评价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实施工作的依据。市政府将适时组织中期评估和五年总结评估。

三、实施内容

(一)指标体系。《规划纲要》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4大类,其中约束性指标12个、预期性指标18个。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全市人民的承诺,需全力保证指标任务完成;预期性指标主要是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调度落实,力争实现既定目标。

(二)目标任务。《规划纲要》围绕“一个中心”定位和“三个迈进”目标,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智慧常德;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健康常德;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常德;坚持开放发展,建设现代常德;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常德”五大路径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组织推动规划实施”两大实施保障。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

(三)重大项目。《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5115”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是确保“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项目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年度跟踪台账,力争按计划完成。

四、实施评估

(一)年度评价。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对相关指标、任务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自评,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并将年度自评报告报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在综合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形成年度评价报告,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二)中期评估。在年度评价的基础上,市政府在2018年适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中期评估分三部分:一是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以本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为重点,结合区县(市)《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开展中期自评;二是委托有关单位或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三是结合各区县(市)、各有关部门自评和第三方评估,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五年总结。“十三五”期末,市政府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全面总结工作,系统评估《规划纲要》内容和实施任务的完成情况。

五、结果运用

(一)作为动态调整的依据。《规划纲要》实施期间,对因环境发生变化的重大事项,经科学评估确需修改调整指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单位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批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二)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市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的《规划纲要》实施评估结果,是改进《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依据。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评估结果,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三)作为考评通报的依据。在《规划纲要》实施中期和期末,市政府对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权重进行定性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次并通报全市。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统一组织《规划纲要》实施工作,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制定《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评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分工,确保早启动、早见效。  

(二)建立考核机制。有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各责任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形成专门考核办法和细则,并对所负责的主要指标进行调度和考核。其他相关部门对《规划纲要》重要预期性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调度和评价。

(三)严格实施监督。《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各区县(市)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指导和监督,适时向社会通报《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评估结果。 

  

附件:常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方案附件


常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方案

 

一、分解原则

(一)突出重点。在全面落实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的同时,重点分解《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指标、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

(二)合理定位。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在《规划纲要》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实现的目标和任务,原则上不作分解。 

(三)落实责任。依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直有关部门,部分指标和任务同时分解落实到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含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和西洞庭管理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管委会,下同)。只明确一个部门的,其他相关部门配合,不逐一列出;明确由多个部门负责的,排在第一位为牵头部门。   

二、主要指标分解

(一)预期性指标

1.GDP绝对值达到4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9%左右。(市发改委)  

2.规模工业增加值绝对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85%左右。(市经信委)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值达到33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0%左右。(市财政局)  

4.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7%左右。(市发改委)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2%左右。(市商务局)  

6.进出口总额绝对值达到17亿美元,年均增速15%左右。(市商务局)  

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以上。(市住建局)   

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市发改委)  

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以上。(市科技局)  

1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达到3.3件。(市科技局)  

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市科技局)  

12.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市经信委)  

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左右。(市发改委)  

1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五年累计达到25万人。(市人社局)  

1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市人社局)  

1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市人社局)  

17.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市卫计委)  

18.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五年累计达到10万亩以上。(市国土资源局)  

(二)约束性指标

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2%左右。(市公安局)  

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市教育局)  

3.全市44.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市扶贫办)  

4.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五年累计达到26.6万户。(市住建局)  

5.万元GDP用水量五年累计下降25%。(市水利局) 

6.单位GDP能源消耗五年累计降低15%。(市发改委) 

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降低18%。(市发改委)  

8.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住建局)  

9.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0.4163亿立方米。(市林业局) 

1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市环保局)  

11.江河水系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市环保局)  

1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率达到省定控制标准。(市环保局)  

三、主要任务分解

(一)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智慧常德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重大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在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各方面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市科技局)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实施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风投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合,到2020年,力争组建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以上,争取一批优势企业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资中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技术转移长效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好常德科易网,整合现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孵化器和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创新成果。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市科技局)  

夯实研发孵化与合作平台。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和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市内其他企业申报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对院士工作站的扶持力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加快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以鼎城高新区为核心,以汉寿高新区、西洞庭生物科技产业园、武陵工业园3个园区为拓展区,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建设环洞庭湖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常德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农委)  

2.大力建设教育强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科学规划与调整学校和师资布局,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市教育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创建省卓越院校、国家优质院校。鼓励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城区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常德职教大学城(智慧谷)、湖南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建设。(市教育局)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支持湖南文理学院申办硕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力度。(市教育局、市发改委)

统筹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局)  

3.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宽带城市”,大力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发展。加快在公共场所新建WIFI无线热点,尽快实现重点区域无线宽带开放式全覆盖。在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加快建设信息安全、应急处突、人民防空指挥平台以及电子签名互认平台、政务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要严格依照保密法建设和管理,单位内网建设要严格保密审查工作,实行等级保护制度。(市经信委、市政府办、市人防办、市保密局、市电子政务办) 

发展“互联网+”经济。提升政府对“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市经信委、市电子政务办) 

完善智慧服务系统。以常德云计算中心为依托,整合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网络资源,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防控、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城建监管、规划设计、粮政管理等领域信息化水平和深度应用水平,构建运行可靠、精细全面的智慧城管系统。加强物联网架构研究,推进二维码、射频识别、传感器、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全面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围绕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园区、智慧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市电子政务办) 

4.引领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文体广新局)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探索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大型科研设备、科技基础设施、专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构建若干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办好“常德创新创业大赛”,积极举办各类创业创新活动和展会。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具有典型推动作用的农村农业人才创业“星创天地”。(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障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和“一照一码”,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加强资金扶持,全面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继续组织实施“四个一”人才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高技能型“名师名家”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大学生基层培养计划等人才强市工程。以更优惠的政策引进人才,修订完善引进人才来常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智库建设。(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二)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健康常德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以构筑优势产业链条为核心,以产业融合联动为重点,以关键项目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1115”工程和园区攻坚战役。(市经信委)

全力打造支柱产业。全面竣工常德烟厂易地技改工程。建设“芙蓉王”现代新城。争创国家烟叶主产市。加快推进西洞庭生物科技园、津市两湖生物医药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中国中车、中联重卡重大部件等企业或项目落地。推动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研发和生产示范基地。(市经信委、市商务局、津市市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

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汉能常德光伏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区县(市)建设一批“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加快输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加速页岩气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推进石门、桃源风电项目建设,支持汉寿、安乡等地生物质电厂建设,推进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扩建、澧水流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碳氢油产业化集群。统筹火电、水电等其他能源项目布局。推进临澧、石门绿色能源县建设。(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城管执法局、汉寿县人民政府、桃源县人民政府、临澧县人民政府、石门县人民政府、安乡县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纺织服装向品牌加工提升。促进纸品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引导现有建材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转型。(市经信委)

2.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300万亩。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化建设,到2020年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5%以上。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大型灌排泵站和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粮食增产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提高科学储量水平。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搞活粮食流通。(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粮食局)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家庭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统一经营向组织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合作农场;大力培育林、果、蔬、渔、猪等特色产业合作社。加大“三品”认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生态农副产品品牌。(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畜牧兽医水产局)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市农委)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围绕集中育秧、种子种苗、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一批农业科技专项。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构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继续教育工程。(市农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农教办) 

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市,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行动。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与处理体系。培育积极向上文明村风,定期开展一批群众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以建设农村社区为载体,建立社区党工委、社区理事会、社区公司董事会,整合周边若干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3+X”工作体系,形成常德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模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村级公益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建成300个左右美丽乡村,形成常德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模式和机制,落实推广到1000个左右行政村。(市农委、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文体广新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3.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突出桃花源品牌和桃花源文化,打造“世外桃源”旅游品牌和“亲亲常德”旅游形象。将桃花源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柳叶湖创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壶瓶山创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力争将城头山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创建城市休闲类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聚力建设3-5条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推进智慧旅游、旅游道路、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安全救援等工程建设。依托常德的秀水、张家界的奇山、湘西的古城资源共同打造湖南旅游“金三角”,与岳阳、益阳、湖北荆州等地联合打造“八百里洞庭游”品牌。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会议会展。(市旅游外侨局)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推动传统商贸业提质改造,市城区重点推进桥南商圈、火车站商圈、武陵阁步行城商圈的改造升级和万达广场、友阿广场、和瑞欢乐城建设,建成江北白马湖商务中心、江南阳明湖商务中心和汉诺威街、大小河街。支持各县城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推进工业品、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三大物流体系建设,市城区重点布局建设德山工业品物流园、芦荻山农产品物流园、桥南日用品物流园、新河渠汽车建材(装饰、家具)物流园和斗姆湖空港物流园“五大园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导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常设立区域性总部、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巩固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成果,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在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扩大企业债券、中票投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规模。推进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涉农保险品种,推动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公司,实现融资担保公司县城全覆盖。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省级“金融生态良好城市”创建试点验收。(市政府办)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业。扶大扶强华智动漫、创源数字等文化创意企业。(市文体广新局)

发展壮大其他服务业。加强二手房和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在市城区建立泛湘西北一流的集中统一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市房管局)

4.促进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加快建成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县城)新区。(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加快产业聚集平台建设。新型工业方面,重点建设常德装备制造产业走廊、芙蓉王现代新城、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津澧融城新区及工业园区。现代农业方面,重点建设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常德农产品现代物流展示交易中心。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建设柳叶湖现代服务业园区、桃花源旅游产业集聚区、阳明湖产城融合新区、西部新区(常德智慧谷)、白马湖商务商业中心。支持区县(市)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一批县域产业集中区和园区。(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外侨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现代“双百城市”。优化城区格局,努力构建“一江两岸”“一体三极”的城区发展新格局。强化城市管理,逐步形成运作市场化、管理网络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构建“大城管”格局。统筹停车设施建设。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塑造城市形象,围绕“桃花源里的城市”品牌形象,深度开发道德文化、和谐文化、水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市规划局、市委宣传部、市住建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城管执法局) 

加速津澧融城。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建设津澧新城。以全域规划为指导,加快编制实施覆盖津澧两地全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探索实行“多规合一”,构建“两轴五区”的空间结构。优先推进津澧新城内部通讯系统、公交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市场服务体系等公共管理一体化,促成地理空间对接、产业差异共生、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统筹、生态环保共治、社会治理联动,逐步实现津澧合并设市。(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计委、市规划局、澧县人民政府、津市市人民政府)

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科学编制县域总体规划,提高县城吸纳人口、聚集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巩固乡镇区划调整成果,择优开展扩权强镇示范试点。(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委编委办)  

建好完美社区。全市所有街道完成“一所一校四中心”和社区“一站一园一场五室”建设任务。建立以区县(市)委、街道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为主体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区县(市)政务服务中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和网格管理员纵向到底的服务体系,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为主体,社区理事会和协会等社会组织及兴趣小组为补充的居民自治体系。完善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加若干个社区网格的“3+N”治理模式。建立集行政服务、党员服务、社会事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一体的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网格管理制度,培育发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市民政局)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类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征地程序,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先存量、后增量”原则,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全体常住人口延伸。(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农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卫计委)

6.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细化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丰富“道德讲堂”“道德评议”等活动载体,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落实全民国防教育“七个纳入”规定,促进国防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委宣传部)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群众性文体场所建设,推动重点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姿多彩、群众踊跃参与、内容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以书香社区建设为载体,建设书香常德。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依托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重要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地方最具代表性戏曲剧种史料的抢救保存,保护和传承好常德丝弦、常德高腔、荆河戏、澧州大鼓等地方艺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绝技、绝活、绝艺等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创建省级“武陵山片区(常德)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区”。繁荣文化市场。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市文体广新局)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常德

1.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推动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框架的农业格局和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奠定。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林地、森林、湿地生态红线,构筑保障和维护常德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格局,统筹推进聚集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空间利用结构优化。(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规划局)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与主体功能区制度相适应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人口等政策。实施差别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符合各种类型主体功能定位的利益导向机制。强化空间监测管理,建立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统一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重点监测全市主体功能定位落实情况。(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

2.突出环境综合治理
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引江济湖工程。实施内湖、水库等蓄水设施整治。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工程,推进“引黄入常”等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工程。开展自来水厂的强化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与水质监测。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推进水系连通,重点实施市城区“一湖一江三河”连通工程、沅澧垸河湖连通工程、松滋-虎渡-藕池三河连通工程。加强垸内河渠清淤疏浚。实施农村河塘清淤行动。对重点堤垸进行除险加固、清隐整险,启动一般垸堤防加固工程,推进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洪道整治。加大除涝工程建设力度。(市环保局、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煤改气”工程。加强城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渣土运输管理和城区周边非煤矿山整治,全面取缔粘土砖瓦厂,加大油气站废气、城区餐饮油烟治理力度。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机动车环保管理、淘汰黄标车、推广新能源汽车为重点,防治机动车污染。(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执法局)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沅澧水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全国试点。重点监管工矿企业、农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的处理处置。优先保护耕地。开展土壤修复工作。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制定完善土壤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管理政策。(市环保局、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 

3.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全省首个生态园林城市,力争国家园博会落户常德。(市林业局、市园林局)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加大市城区“三山三水”保护力度。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探索国家公园体制与示范。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园林局)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新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2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重要湿地2块,完成6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正式挂牌工作。(市林业局)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和物种基因库资源保护,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减少湿地围垦和渔业捕捞,全面禁止电捕鱼行为。(市林业局、市农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兽医水产局)

4.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积极推行“一挂双控”措施。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筑能耗标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属于国家限制、淘汰的高能耗企业实行专项加价的差别电价或惩罚性电价制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积极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支持桃源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桃源县人民政府)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和需水管理,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全面推行“阶梯式水价”。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向县城延伸。(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

加强土地矿产集约节约利用。严格耕地、林地保护,建立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质量约束体系。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积极推动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市国土资源局)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等固体废物的处置体系。支持安乡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安乡县人民政府)  

(四)坚持开放发展,建设现代常德 

1.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建设区域大枢纽。逐步实施“城市发展空间重构、城市交通枢纽重建”计划,打造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集散功能于一体的斗姆湖综合交通枢纽。以桃花源机场为核心,规划建设机场、铁路客站、长途巴士客站、公交客站、城市轨道交通集中换乘中心。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仓储物流,规划建设斗姆湖空港物流园。(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拓展铁路大动脉。着力推进“东西向”铁路大动脉建设,竣工黔张常铁路、常岳九铁路,打造东达沪杭、西联成渝的长江南岸重要铁路干线。推动“南北向”铁路大动脉建设,竣工长益常高铁,争取襄澧常高铁开工建设,做好宜石常高铁、常桂南高铁的规划前期工作。(市发改委)

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完善“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推动益常高速复线建设,推进安慈高速建设。推进宜张高速石门段建设,结合荆宜、常张高速,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带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南北大通道。规划建设沙安高速,缩短与武汉城市圈时空距离。(市交通运输局) 

加快“干线公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四纵三横”沅澧快速干线,加快“环湖公路网”建设。围绕环西洞庭湖重点打通“断头路”,串联重点城镇、重要景点、重要港口和重要交通设施。(市交通运输局)

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对全市3173公里农村公路进行升级拓宽,对全市1242公里边界路进行改建,对全市515公里“断头路”进行改建,对700座四、五类危桥进行改建。(市交通运输局)

复兴水运大通道。大力疏通航运通道,构建沅水澧水“两横”、松虎河“一纵”的水运主通道网。推进沅水、澧水千吨级航道整治,拉通洞庭湖区水上交通干线,打通洞庭湖连接长江的“第二出海口”。优化港口码头布局。(市交通运输局) 

打造立体大格局。优化区域航空航线布局,增强桃花源机场航班执飞密度,新开通一批国内航线。积极筹建国际航空口岸。统筹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推进实施天然气管网延伸。建立健全油气储备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建设,推进公路客运站建设、老旧客运站场提质改造,抓好农村客运站、招呼站建设。规划推动沅澧轻轨建设。(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桃花源机场)

2.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政企分开,依法建立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经营机制,抓好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加强国资监管,认真落实国企监事制度。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思路,加快国有资本集约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产运作效益。(市国资委)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行大部门管理体制,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实现政府职能、机构与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2020年全面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任务,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市委编委办、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法制办、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健全价格决定机制。完善政府定价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放开竞争领域价格,继续推进天然气、电、水等生产生活必需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价格监督机制。加强民生价格管理。完善阶梯价格制度。(市发改委)

深化财政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国库联动机制。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建立完善政府融资平台退出政府项目融资后政府债务监督和管理机制。做好地方性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工作。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行代建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扩大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试点范围。改革征地与拆迁补偿方式,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和改变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探索建立多元化安置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市国土资源局)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立面向不同对象的征信服务产品体系。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市发改委)

推动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招考制度、素质教育、办学体制等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进殡葬、区划地名、社会组织等专项事务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城管大部制改革。(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卫计委、市城管执法局)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推动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向上争取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推进重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津市-澧县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及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石门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推进石门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和汉寿、安乡、澧县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试点。(市住建局、市发改委、汉寿县人民政府、石门县人民政府、澧县人民政府、安乡县人民政府、津市市人民政府) 

3.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建设湖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地”。利用期间竣工的黔张常铁路、规划建设的西长厦铁路运能优势,积极连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加强自身中转运输、开放承接、要素交换等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公路、航空、水运等其他基础设施与成渝经济区的互联对接。积极争取全省开放性政策特殊倾斜、开放型企业入驻设点,加强与巴蜀文化交流。(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常德海关)

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连湖通江、对接武汉、联动鄂西、沟通成渝”的开放战略,推动市域经济由“沅澧时代”向“长江时代”转变,确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枢纽节点地位。(市发改委)

深化省内及沿海地区的区域协作。加强与省内四大板块的区域互动与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与协调发展。积极主动有序承接、吸纳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推动友好城市深度合作交流。(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旅游外侨局)

4.着力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夯实开放平台。着力构建“水、陆、空”相配套的立体口岸体系。健全口岸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和“大通关”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参与直管、托管、代管和共建等园区运营模式,试行一区多园、“飞地经济”新体制。建立规范、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依法完善配套政策的奖励办法,构建多元化鼓励政策体系。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提高外贸水平。扩大招商引资,实现招商引资的转型和突破。(市商务局)

(五)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常德

1.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实施精准到户帮扶。建立完善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对贫困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釆取“五个一批”等措施,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市扶贫办) 

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通水、通电、通路、通网,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的问题。(市扶贫办、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大力提升发展能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技能培训。推进贫困村产业联村开发、企业合作开发,重点推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帮扶等产业帮扶模式。(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农委、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完善推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五个一批”要求,组织后盾单位干部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建强村级组织,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带领党员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作用。积极开展金融扶贫,鼓励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设立服务网点,支持各区县(市)财政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深入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市扶贫办、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2.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积极促进社会就业。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各项经济调节政策促进就业。建立统筹规范灵活的人才资源市场,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打造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全面推进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完善重点职业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巩固和扩大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的成果。(市卫计委) 

完善医疗服务体制与运行机制。推动市第一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整体“建迁并”、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新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桃源、汉寿、石门、安乡、西洞庭、桃花源等地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的新建和改建。支持康复、精神疾病治疗、生殖健康服务、肿瘤治疗等特色医疗机构发展。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设施。引导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市卫计委、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推行人口优生促进计划。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相关制度。(市卫计委)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化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计委)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全面落实工资指导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政策倾斜力度。切实保障职工基本权益。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全面推进社保扩面。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征缴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全市联网的社会保险征缴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和提高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率。进一步拓宽失业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进城镇各类用人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建立完善社保待遇水平与缴费情况相挂钩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逐步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市人社局)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强化工伤医疗保障。建全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多层次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市人社局) 

保障特殊群体权益。统筹推进妇、幼、老、残、孤、困等特殊群体基本权益保障工作。(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市残联)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中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为主要方向,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制定和实施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市住建局、市房管局)

4.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对食品药品质量控制不严格、生产条件不规范的企业,依法实施停产整顿。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建立食品药品上市后监测、预警、应急、撤市、淘汰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消费使用环节监管,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抓好重点区域的检查监督。加强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及化妆品安全监管。(市食药监管局)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煤矿与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道路与水上交通等3大高危行业安全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强建设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系统、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三大系统”,重点区域实施在线监控,重点行业隐患实行定期排查,道路、消防、水上等重点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互连互通。建立健全重大事故事发地永久警示制度、企业风险公告制度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实时预警提醒等“三项制度”。(市安监局)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反恐治暴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矫治。完善信访维稳长效机制。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理与监控。建成市、县两级互联网管控平台。(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信访局)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统筹驻常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和武警的应急力量建设,全面提升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信息网络和速报制度。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供应管理体系建设。(市政府办、市粮食局、市地震局) 

加强国防事业建设。完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大力加强兵役、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健全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政策制度,深入推进“双带双促”和“双拥”共建活动。推动人防事业发展。(市发改委、常德军分区政治部、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人防办)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地方性法规起草、论证、协商、审议机制。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市人大办)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依照政协章程的规定保障政协委员的各项民主权利。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市政协办)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健全落实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议事、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组织建设。(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审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2.全面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决策听证、风险评估、跟踪反馈、责任追究、法律顾问等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评议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与责任追究。完善审计制度。(市法制办、市委编委办、市审计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全力推进公正司法。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优化司法权配置。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司法工作机制。(市委政法委)  

(七)组织推动规划实施
1.组织规划实施

建立完备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构建以纲要为核心、重大专项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好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分解和落实作用。(市发改委) 

健全规划推动机制。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管理,分年度分解落实到市直部门和各区县(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市发改委)

加强评估考核监督。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定期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监测工作,及时提出评估监测报告和对策措施。(市发改委)  

2.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建立“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完善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实施一批的重大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分年度具体实施。强化土地、资金、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供给保障。建立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的定期调度协商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各项审批、监管制度。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