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务公开>文件规定>详细内容

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6-09-01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办发〔2016〕13号

(2016年8月29日)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6〕2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并提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南方滨水型海绵城市,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核心,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江河湖连通活水、绿化截污净水、道路小区蓄水、防涝减灾排水、水文化水旅游亲水等五大工程,打造中国常德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基地和中国常德国际海绵城市论坛两大品牌,着力改善水环境、优化水生态、确保水安全、建设水文化,真正把常德建设成为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走出一条山、水、城相融合可持续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子,积极探索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南方模式,努力实现“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打造一张城市名片、培育一个新型产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统筹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中设置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性指标,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无缝对接。

遵循自然,生态为本。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对雨水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优先采用生态措施对城市水系统实施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水系统的自然调蓄和自然涵养能力。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科学示范,分类推进。加强试点探索和经验总结,创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工程。统筹考虑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分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区建设和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老城区改造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防止盲目全面翻挖,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实现功能性、经济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三)工作目标

1.近期目标(2015-2017年)。科学确定中心城区36.1平方公里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2017年底前,试点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8%(对应设计降雨量21㎜),雨水径流固体悬浮物消减率大于45%,城市水体水质达地表水标准Ⅲ类以上,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全市1-2个区县(市)成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中远期目标(2017—2030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并逐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将常德市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南方滨水型海绵城市典范。到2020年底前,市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到2030年,各区县(市)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加强海绵城市基础性研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江河湖连通活水工程。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实现中心城区沅江、穿紫河、柳叶湖等内外水的自然畅通,实现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连通渐河、花山河、沾天湖、柳叶湖、马家吉河,构筑具备防洪功能的城市外环水系;连通新河、穿紫河、护城河、三闾港,构筑具备景观休闲功能的城市内环水系;新建柳叶闸、花山闸和甘垱闸,实现城市外环水系与内环水系的互通。启动江北城区柳叶湖、穿紫河、护城河、新河、花山河、杨桥河、南湖港河和江南城区阳明湖等水系河道疏浚工程,拓宽原有河湖水面,清理水系淤积底泥,进一步扩展城市水系空间,有效提升水系纳水能力和通航能力。进一步加强沿江沿河沿湖堤坝整治,消除洪水隐患,确保防洪安全、内渍安全、饮水安全、地下水安全。

(二)实施绿化截污净水工程。加大公园绿地广场建设力度,增强雨水调蓄、净化功能。把构建海绵型园林绿地系统列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尽快修编完善《常德市绿地系统规划》,出台《常德市鼓励立体绿化实施办法》,大力推广绿色屋顶,新建小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统筹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竖向设计,因地制宜采取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对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滨湖公园、屈原公园、市体育中心、老体育馆实施生态化改造,新建三闾港公园。新建和改造穿紫河沿线船码头、夏家垱、尼古桥、柏子园、余家垱、粟家垱、杨武垱、楠竹山等8个机埠,西片区葫芦口、聚宝、甘垱、沙港等雨污水泵站,并配套建设生态滤池,提升内河水系控污截污和生态净化能力。推进柳叶湖、穿紫河、新河、护城河、长港、竹根潭等水系驳岸景观绿地建设,重塑自然生态岸线,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通过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体中大量污染物,增强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加大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力度,尽快完成黑臭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重点抓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控污截污,确保水环境质量安全。启动沅江对渐河补水工程和花山湿地项目,从水源保障上改善城市水体水质。

(三)实施道路小区蓄水工程。推进海绵型院落建设,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多种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建设,转变传统的道路建设理念,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以水系流域为界线,重点抓好穿紫河水系沿岸院落、道路、广场的改造和新建,加快推进江北城区棚户区改造。以城市道路为界线,重点抓好武陵大道以西、龙港路以东、沅安路以北、常德大道以南区域院落、道路、广场的改造和新建。到2017年底前,完成试点区域内“恒大华府”等55个海绵型院落(约8.9平方公里)及武陵大道、洞庭大道、柳叶大道、常德大道、紫菱路、建设路等60条海绵型道路(约85公里)的新建和改造任务。注重雨水循环使用,将蓄积雨水用于绿化浇灌、景观水体补水和城市道路清洗保洁等,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雨水利用率。

(四)实施防涝减灾排水工程。全面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加快易淹易涝片区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排水防涝能力。广泛应用管道闭路电视检测系统(CCTV)实施地下管网检测,科学制定管网修复方案,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试点区域内总长约10万米污水管非开挖方式修复和约200个小区排水管溢流井改造。加快建立市城区水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城区内涝点监控及灾害风险预警,为及时启动防涝应急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保障。市政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2%。城市雨水管渠排放标准达到2年一遇重现期,中心城区重要道路为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为10年。城市排水渠及泵站确保在设计标准以内降雨时,地面不积水。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确保在内涝防治标准(30年一遇24小时)以内降暴雨时,城市不发生内涝灾害;超过内涝防治标准降暴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五)实施水文化水旅游亲水工程。立足常德“水城”特色,着眼产城互动、城旅一体,在提升内河水质、美化河岸景观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挖掘水文化底蕴和开发水旅游资源两个方面,发展水文化、水旅游产业,建成一批展现常德历史文化、风格多样、内涵丰富的水文化载体群落,实现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融合,赋予水系城市景观、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等新功能。柳叶湖建设以打造亲水旅游为主题,实现文化旅游与体育休闲运动相结合,重点建好常德植物走廊、欢乐水世界、沙滩公园、东岸亲水栈桥、马拉松环湖赛道、湖仙岛、白鹤小镇等项目。穿紫河建设以打造亲水文化为主题,通过修复还原老常德城区大小河街、麻阳街、老西门民俗博物馆等历史记忆,新建德国风情街、爱情岛、婚庆产业园、金银街等特色商业街,充分展示常德内河码头文化和商业文明。开辟柳叶湖、穿紫河、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利用柳叶湖环湖赛道发展马拉松、自行车等体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六)建立中国常德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基地。建立常德海绵城市技术示范展示中心,与常德体育生态园、常德市会展大剧院形成一个以生态、科技、文化为主题的综合片区。统筹赋予展示中心以旅游、交流、会议、培训等多样化功能,将展示中心打造成海绵城市专家、设计师及建设者从事技术创新、信息交流的摇篮和平台,学生进行环境考察和教育的实践基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生态公园、绿色餐厅和亲水乐园。

(七)建立中国常德国际海绵城市论坛。紧紧围绕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政策解读、海绵城市建设与社会资本对接、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方案研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启动与工程落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营与维护等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组织国内乃至国际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论坛,邀请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单位及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具有经验和实力的资本、技术、工程等相关机构,从海绵城市建设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之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书记为顾问,市长为组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住建、水利、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市住建局,具体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项目推进和总结交流等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紧密协作,高效联动,形成合力。发改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划部门要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规划设计方向、设计方案;房管部门要利用棚户区改造推进海绵型院落建设;科技部门要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气象部门要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经信、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教育、公用事业、园林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二)科学编制规划。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与建设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等结合起来,融入到生态环境保护、水系布局、绿地系统、功能分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工作。要分解细化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将屋顶绿化率、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等低影响开发的设施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纳入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要严格规划实施,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相关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纳入市政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等相关制度规范,纳入“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规划方案审核、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三)完善制度标准。抓紧出台《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完善《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计划》《常德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常德市海绵城市项目规划审批管理规定》《常德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常德市海绵城市项目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研究编制《常德市海绵城市规划导则》《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综合治理实施细则》《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实施细则》《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实施细则》《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技术要求》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科学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四)强化资金支持。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在城市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项目主管部门在安排年度专项资金中,优先考虑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上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范围。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将排水管网、河道沟渠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开展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五)抓好研究培训。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原则,积极引进海绵城市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组建海绵城市技术专家库,依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单位建立常德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基础性研究。鼓励和扶持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海绵城市技术与产品研发,科学制定海绵城市技术及产品的标准体系,为推进和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培育发展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新型产业。广泛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